從國際空間站到地球家園,每一次航天員的返回都藏著航天技術與生命保障的智慧。2025 年 3 月 18 日,美國 SpaceX 公司的 “龍” 飛船帶著三名美國航天員 —— 尼克?黑格、蘇尼?威廉姆斯、巴奇?威爾莫爾,以及一名俄羅斯航天員,在佛羅里達州塔拉哈西附近海域濺落,順利完成這場延宕已久的 “太空歸途”。這場返程不僅定格了精準的著陸時刻,更揭開了美國載人航天返回流程的神秘面紗。

一、歸途時間線:從計劃延遲到精準著陸的 9 個月波折
三名美國航天員的返回時間并非一開始就確定,而是經歷了多次調整,最終鎖定在 2025 年 3 月 18 日。這一時間的背后,是一場跨越近 9 個月的太空 “加班” 故事:
2024 年 6 月 5 日,威廉姆斯與威爾莫爾率先搭乘波音公司 “星際客機” 進入太空,原計劃 6 月 14 日返回地球。但飛船對接時突發氦氣泄漏和推進器故障,兩人被迫滯留國際空間站。同年 9 月 28 日,尼克?黑格搭乘 SpaceX “龍” 飛船抵達空間站執行長期任務,原本互不相關的三人因前者的滯留形成臨時乘組。
此后,返回計劃多次推遲:先是等待 “星際客機” 故障排查,后因宇航服適配問題放棄原方案,最終確定由 2025 年 3 月 14 日發射的 Crew-10 任務飛船接回四人。北京時間 3 月 18 日,“龍” 飛船脫離空間站,經過約 6 小時飛行后精準濺落海域,比原計劃延遲近 9 個月的三名美國航天員終于踏上歸途。
二、返回背后:決定 “回家時間” 的三大關鍵因素
與所有載人航天任務一樣,美國航天員的返回時間并非隨意設定,而是受技術狀態、氣象條件和任務需求三重因素制約,這也是其歸途多次延遲的核心原因:
1. 航天器狀態:安全返回的 “第一道關卡”
“星際客機” 的技術故障是最初延遲的直接原因。這類載人飛船需通過推進器控制姿態、著陸反推等關鍵系統,任何部件異常都可能導致返回失敗。波音公司先后花費數月測試推進器、排查泄漏點,但最終仍無法滿足安全返回標準,迫使 NASA 改用 SpaceX “龍” 飛船救援。這也印證了航天器狀態是決定返回時間的首要前提 —— 只有當飛船所有系統通過測試,才能確定返程窗口。
2. 氣象條件:濺落著陸的 “天然標尺”
美國載人飛船多采用海上濺落方式,對氣象條件的要求極為嚴苛。返回前,地面團隊需 24 小時監測著陸海域的風速、浪高、降水等數據:風速需低于每秒 13 米,浪高不超過 2.4 米,且無雷暴等強對流天氣。Crew-9 乘組原定 3 月 12 日的返回計劃,就因發射側液壓系統故障及著陸海域天氣波動兩次推遲,最終選擇 3 月 18 日午后 —— 此時海域風浪平穩,符合濺落安全標準。
3. 任務銜接:太空探索的 “接力需求”
國際空間站的運營遵循嚴格的 “乘組輪換” 機制,返回時間需與新乘組抵達時間銜接。Crew-9 乘組的延遲返回,導致后續 Crew-10 任務發射窗口被迫調整。直到地面團隊確定新乘組的發射與返程乘組的撤離流程互不干擾,且空間站能維持正常運營人數后,才最終敲定 3 月 18 日的返回時間,確保太空探索 “不斷檔”。
三、歸來之后:航天員的 “地球適應指南”
從失重環境回到地球重力場,三名美國航天員的 “回家” 并非終點,而是需要經歷一系列科學恢復流程。這些細節也成為航天生活百科的重要組成部分:
1. 即時醫療檢查:落地先過 “健康關”
飛船濺落后,救援團隊第一時間打開艙門,為航天員進行初步身體評估 —— 包括心率、血壓監測和肌肉力量測試。由于長期失重會導致體液向頭部轉移、肌肉萎縮,威廉姆斯在返回后出現短暫站立不穩,需借助輪椅移動,這也是航天員返回后的常見反應。隨后他們被轉運至約翰遜航天中心,接受為期數天的深度體檢,重點排查骨密度流失、心血管功能變化等問題。
2. 45 天復健計劃:重塑身體適應力
NASA 為三人量身定制了為期 45 天的復健方案:初期通過慢走、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恢復肌肉力量;中期加入平衡訓練和核心力量練習,改善失重導致的協調能力下降;后期則進行戶外耐力訓練,逐步恢復正常生活能力。威爾莫爾在復健期間透露,最具挑戰的是重新適應 “走路時腳掌貼地的感覺”,這一過程需要身體與大腦重新建立重力感知關聯。
3. 任務總結與休整:從太空回歸生活
復健之余,三名航天員還需參與任務復盤,梳理 “星際客機” 故障應對經驗、分享在軌實驗數據。威廉姆斯在 3 月 31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,他們在軌完成的 150 余項實驗中,干細胞技術研究已為地球疑難病癥治療提供新方向。此外,NASA 還給予航天員數月休整期,幫助他們適應家庭生活 —— 比如重新學習使用餐具、適應睡眠時 “躺著不動” 的感覺。
四、延伸科普:美國載人返回與中國有何不同?
對比此前中國神舟十九號乘組 4 月 30 日在東風著陸場的陸上著陸,美國此次返回呈現出鮮明特點:中國以陸上著陸為主,選擇地勢平坦的沙漠區域,搜救團隊可快速抵達;美國則偏好海上濺落,借助海洋緩沖著陸沖擊力,但對救援船只和氣象監測的要求更高。不過兩者的核心目標一致 —— 以最高安全標準,迎接航天員 “回家”。
這場延遲 9 個月的歸途,讓我們看到太空探索的未知與挑戰,也見證了人類對安全返回的不懈追求。從 3 月 18 日的精準濺落到后續的科學復健,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航天科技對生命的守護,也為載人航天生活百科增添了生動注腳。





粵公網安備4403070200012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