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運動早已不是單純的體能較量,裝備與運動員的磨合度,往往藏著勝負的關鍵。從城市綠道上的騎行愛好者,到果嶺上推桿的商務人士,從板式網球場上揮拍的年輕人,到馬球場上策馬的騎手,不同運動場景下,人們對腕間時計的需求千差萬別。而理查米爾做的,從來不是“為運動造表”,而是“和運動一起造表”。
自行車:風與重量的博弈

自行車大概是最“斤斤計較”的運動之一。入門者選車看顏值,進階愛好者研究變速系統,到了Cavendish這樣的職業車手,整車重量必須卡在UCI規定的6.8公斤下限,連一顆螺絲的重量都可能被納入考量。“騎行時手腕要長時間保持穩定,太重的表會影響發力節奏。”這位曾拿下34個環法賽段冠軍的車手,對腕間裝備的挑剔近乎苛刻。

RM 67-02像是為他量身定制的空氣感時計。32克的重量,比一副騎行手套還輕,秘訣藏在表殼的Carbon TPT®碳纖維復合材料里——這種由數百層碳纖維編織壓制而成的材質,強度是鋼材的五倍,重量卻只有三分之一。表帶沒有用傳統的皮革或橡膠,而是選了彈性織物,像第二層皮膚一樣貼緊手腕,即便在連續4小時的爬坡賽段里,也不會晃動手臂。

更妙的是機芯的“隱形設計”。鏤空的自動上鏈機芯把多余的金屬都“削”掉了,快速旋轉發條盒5小時就能滿鏈,比傳統設計節省近三分之一時間,避免了長時間騎行中主發條“粘滯”影響走時。

當騎行者沖過終點線抬手看時間時,RM 67-02的指針平穩得像賽道上的勻速騎行,仿佛風與震動都被隔絕在了表殼之外。這款表后來成了很多長途騎行愛好者的“夢中情表”,不是因為它的名氣,而是真正懂騎行的人都知道:能在顛簸中保持輕盈與精準,有多難得。這也讓這枚腕表成為UAE自行車隊及一眾田徑運動員的選擇,輕、薄、符合人體工程學的酒桶型,一枚簡約的運動腕表蘊含著品牌全部的設計哲學。
高爾夫:優雅與沖擊的平衡術
如果說自行車追求“無存在感”,高爾夫則需要“存在感與實用性的共生”。商務人士在果嶺上推桿時,腕表是品味的延伸;而職業球手揮桿的瞬間,表殼要能扛住接近200公里/小時的桿頭沖擊——那種力量,足以讓普通腕表的機芯齒輪錯位。

巴巴·沃森第一次見到RM 38-02時,就被它粉色的表殼吸引了。“粉色是我的幸運色,”這位兩次大師賽冠軍得主笑著說,“但更重要的是,它能陪我打完18洞。”

表殼用的是Quartz TPT®石英纖維搭配Carbon TPT®碳纖維中層表殼,拼色的石英纖維帶來獨特的紋理質感。揮桿時,腕表貼在手腕內側,表耳的弧度剛好貼合擊球時的腕部角度,不會硌手;而當他在會所與伙伴們討論球技時,粉色表殼又成了恰到好處的話題切入點。

機芯里藏著更精妙的心思。手動上鏈陀飛輪被安置在一個骨骼化的Carbon TPT®碳纖維底板上,像懸浮在空中的精密儀器。傳統陀飛輪怕震動,但這款機芯的齒輪壓力角被調整到20度,能抵消溫度變化和沖擊帶來的誤差,機芯零件的整體強度和結構,讓這枚腕表可以承受之少10,000g的沖擊力。有次沃森在練習場連續揮桿50次,摘下表看走時,誤差居然不到1秒。“它不像一塊表,更像一個懂高爾夫的朋友,”他說,“知道什么時候該安靜工作,什么時候該陪你亮相。”
板式網球:新興運動的“定制玩伴”
板式網球的球場比網球場小,球速卻更快,運動員的腕部動作又快又密——費爾南多·貝拉斯特金形容這種感覺:“像在和球‘打拳擊’,每一次揮拍都要精準到厘米。”腕表面對這樣高強度的運動,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:比賽中頻繁的揮拍會讓自動表過度上鏈,是否會導致機芯停擺。

理查米爾為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,是RM 35-03上的“蝶形擺陀”。按下7點鐘位置的運動模式按鈕,擺陀上的兩枚小砝碼會像蝴蝶展翅一樣展開180度,重心回到中心,擺陀再為機芯上鏈;再按一次,兩枚砝碼小翼重新閉合,擺陀又能繼續為機芯上鏈。

“比賽前我會把鏈上滿,按下按鈕,全程不用擔心上鏈問題,”貝拉斯特金說,“這就像給腕表裝了個‘運動模式’,太懂我們的需求了。”

表殼的配色也藏著巧思——阿根廷國旗的白與藍,在Quartz TPT®石英纖維表殼上交織出漸變效果,賽場上遠遠看去,像一道流動的光影。50米的防水深度,剛好應對運動時的汗水和小雨天;表帶內側的防滑紋路,讓腕表在快速揮拍時也不會移位。這款表推出后,很快成了網球和板式網球圈的“潮流單品”,正是因為它真正解決了這項新興運動的痛點——當其他品牌還在簡單的把網球元素加在腕表上時,理查米爾已經在球場邊觀察與記錄,分析了無數次運動員的揮拍動作,最終將簡單而實用的功能正式引入腕表。
馬球:最“硬核”的賽場考驗
馬球大概是對腕表最“殘忍”的運動。騎手在馬背上高速奔跑,揮桿時球棍與球的碰撞力可達數百至數千g的加速度沖擊,人馬摔倒時的沖擊力更是難以估量。巴勃羅·麥克多諾——這位拿過12次馬球世界杯冠軍的傳奇騎手,與理查米爾合作多年,直到遇到RM 53-01。

第一次見到這款表的機芯時,麥克多諾驚呆了:“它居然是‘吊’在里面的!”理查米爾的工程師們摒棄了傳統的機芯固定方式,用兩根直徑僅0.27毫米的編織鋼索,把機芯“懸”在表殼中央,像蜘蛛吊在網中間。“這樣一來,沖擊會被鋼索的彈性吸收,機芯就像坐在‘減震器’上,”工程師解釋道。為了測試抗沖擊性能,他們甚至用球棍模擬馬球比賽中的撞擊,嘗試在表殼上留下了凹痕,但機芯走時依然精準。

表鏡的設計更是“反常識”——兩層藍寶石水晶中間夾了一層聚乙烯膜,即便被球棍砸中,也只會裂開而不會飛濺,既保護騎手安全,又能避免機芯受損。“它不是一塊‘嬌貴’的名表,而是能和我一起沖鋒的‘戰友’,”他摩挲著表殼上的劃痕說,“這些痕跡不是損傷,是我們共同的勛章。”

從阿爾卑斯山的騎行賽道,到棕櫚樹下的高爾夫果嶺,從板式網球場的塑膠地面,到馬球場上的草坪,理查米爾的每一款運動腕表,都不是坐在實驗室里設計出來的。工程師們會跟著運動員訓練,記錄他們的動作軌跡;會在賽場邊觀察環境,測算溫度、濕度對腕表的影響;甚至會和運動員一起討論細節——比如Cavendish希望表帶再薄一點,貝拉斯特金對上鏈控制的需求,這些細碎的需求,最終都變成了腕表上的創新。
當一塊表能在環法賽段里輕盈如羽,在高爾夫揮桿時穩如磐石,在板式網球場上靈活應變,在馬球撞擊中安然無恙時,它早已不是簡單的計時工具,而是時光與運動共生的見證:見證每一次沖刺的勇氣,每一次推桿的專注,每一次揮拍的精準,每一次策馬的豪情。



粵公網安備44030702000122號